CO2超临界流体中制备镍基复合电铸层的微观组织和显微硬度

金属基复合材料具有制备温度低、设备简单、成本低廉、表面性能佳、产品多样等优点,在航空、航天、船舶、石油、化工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。复合电铸是制备这类材料的有效方法之一。复合电铸以金属电沉积为基础,在金属或合金电解液中添加一种或数种不溶性的固体颗粒,使其与基质金属或合金共沉积,从而获得具有某种特殊功能或形状的金属零部件。

近10年来,电铸界的国内外学者们采用超声波搅拌、脉冲电流、人工神经网络等技术方法,开展对Ni-A12O3、Ni-金刚石、Ni-CeO2、Ni—SiC、Ni—ZrO2、Ni—La2O3,Ni-TiN、Ni-AlN、Ni-PbO2等复合电铸技术的研究,进一步验证金属镍离子与强化颗粒可共沉积形成镍基复合电铸层。

fh 01

超临界流体(super critical fluid,SCF)是指温度和压力处于临界温度及临界压力以上的流体,其理化性质介于气体和液体之间。利用SCF- CO2的独特性质,与电沉积技术有机结合,制备微纳米金属沉积层,是电沉积技术一个新的研究方向。SCF- CO2电沉积具有如下优点:(1)体系乳化液具有极佳的分散、整平能力,可有效改善电沉积层的表面均匀性: (2) SCF- CO2具有良好的混溶性,使得电铸过程产生的H2快速溶解在SCF- CO2流体中,抑制电铸层表面气孔、麻点等缺陷产生;(3) SCF- CO2具有极好的传输性能,有利于金属离子传质,实现高速电沉积。针对SCF- CO2电沉积技术,国内外学者对SCF- CO2金属镍电铸层的溶液特性、内应力、离子传输、参数影响、表面性能等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,获得了较为成熟的制备工艺。而有关SCF- CO2复合电铸技术的研究,目前国内外报道还很少涉及。

实验

实验材料:阳极材料为25mm×30mm×2mm的电解镍板,阴极为20mm×25mm×1mm的紫铜板,两极间距离为20mm。

复合电解液成分由两部分组成。第一部分为基本组分:NiSO4·7H2O 300g/L,NiCl2·6 H2O 60 g/L, H3BO4 35~40 g/L, C4H6O2 0.3~0.4 g/L,光亮剂C7H5 O 3NS 2.5~3 g/L,添加剂(C2H4O)nC12H26O 1.2~3 g/L。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。其中添加剂为非离子类表面活性剂,CAS为60828-78-6,HLB为14.1。第二部分为复合成分:N1是颗粒直径为(30±5)nm的A1203颗粒粉30~80 g/L:N2是颗粒粒径为0.1~1μm的金刚石颗粒粉40~100 g/L。

分散前处理:由于微米金刚石粉和纳米A12O3颗粒在去离子水中很容易团聚而沉淀下来,很难均匀分散于去离子水中,电铸前需采用分散剂将其置于KQ-300VDB三频超声波清洗器中,同时配合EMS-12潜水磁力搅拌器对其进行预分散处理30~60min,待其分散均匀后倒入基本组分溶液中。其中分散剂为烷基聚氧乙醚类。

复合电铸工艺条件:压力10~20MPa,温度40~50℃,电流密度40~90mA/cm2,搅拌速度200~300r/min, pH=4~6,电铸时间60min。

结论

1) SCF- CO2环境下制备的Ni-A12O3复合电铸层表面光亮、平整,纳米A12O3颗粒的分散效果好;随着A12O3颗粒添加量的增加,N1显微硬度先逐渐上升后快速下降,在A12O3颗粒添加量为60g/L,压力为14MPa时,显微硬度达到最大,为11.4 GPa,是大气环境下Ni-A12O3复合电铸层(4.5GPa)的2倍多;且N1中A12O3颗粒复合量最大(9.9%)。

2) SCF-CO2环境下制备的Ni-金刚石复合电铸层表面有微米级的黑色金刚石颗粒、微观组织呈胞状均匀分布。随着金刚石颗粒添加量的增加,N2的显微硬度呈现先快速上升后逐渐下降的趋势,在金刚石颗粒添加量为60g/L、压力为10MPa时,N2显微硬度最大,为9.1GPa,当压力高于14 MPa后,N2显微硬度快速下降。与大气环境下制备的Ni-金刚石复合电铸层显微硬度(3.5GPa)相比,N2的显微硬度有大幅度的提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