超临界制备脂质体原理

脂质体是用类脂类双分子层包合而成的超微型球装载体,其主要成份是磷脂、胆固醇及附加剂。选用一定的配方与工艺,将主体药物包合在空心球内,就形成了脂质体药物。

脂质体药物的特点和优点:

  1. 靶向性:脂质体药物能选择性地分布于人体内某些组织和器官如肝、脾、骨髓、肺等网状内皮丰富的组织。抵达靶部位后脂质体释放药物,提高了药物在靶部位的治疗浓度,因而俗称“药物导弹”。尤其对于抗癌药物,脂质体能使药物选择性地杀伤或抑制癌细胞,对正常细胞则无损害或抑制作用,其脂质体注射液的开发将为肝癌、白血病、肺癌、脑癌等提供新的治疗药物,是一种十分理想的抗癌药物新剂型;
  2. 药物组织分布可控性:在制备过程中,可通过改变表面的性质如粒径大小、表面电荷等,提高脂质体药物对靶区的选择性和定向性,控制药物的组织分布,从而降低了毒性,减少了副作用;
  3. 与细胞的亲和性:由于其特殊的类细胞膜结构,脂质体细胞有较大的亲和力,且能增加药物对细胞的通透性,从而提高了药物在患病部位的浓度和作用,起到增强疗效的作用;
  4. 缓释性:药物被包在脂质体内,在组织中的扩散速度降低,在血液中释放减慢,从而延长药物发挥作用的时间;
  5. 长效性:在脂质体双分子层的保护下,药物可以避免氧化、降解或被人体内的酸或酶破坏,从而可以保证或延长药物的稳定性;
  6. 低毒性:脂质体药物的膜材与哺乳动物细胞相似,由磷脂等组成,对机体不是异物,不会引起局部组织损伤,不诱发超敏反应而能多次长期使用,对人体无毒害;
  7. 给药途径多样性:脂质体不仅可静脉给药,也可用作肌肉、皮下、粘膜、皮肤给药,还可以将脂质体做成涂膜剂、膏剂、口服液等,因此药物改为脂质体剂型后可开发出更为广泛的给药途径。

脂质体的适用范围

由于独到的优点,脂质体适用于下列药物的剂型改变和新药开发:

  1. 抗癌药物,特别是治疗肝癌、白血病、肺癌、脑癌等的药物;
  2. 对人体刺激性大、引起患者剧烈疼痛的药物;
  3. 易氧化、降解或被消化道酶、酸破坏的药物;
  4. 中药;
  5. 毒副作用较大的药物;
  6. 目前给药途径不理想的药物。

上述这些药物研制成脂质体剂型后,不仅能克服目前用药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,还因为脂质体良好的载药性能、生物相容性、靶向性等优点,使该药品得以改良和再生,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价值和更广阔的市场空间。

超临界制备脂质体技术的优点:

  1. 药物脂质体的分散性特别好、粘度小、密度大、没有相界面。这种分散性能取代了前述诸法的薄膜分散、超声波分散、旋转蒸发、表面活性剂、熔融分散、挤压分散等各种方法,而且接触面积无限大,使脂质体制备的作用时间很短,只用不到1h;
  2. 生产过程安全可靠。传统的脂质体药物制备方法中都要用到有机溶剂,造成易燃易爆,生产车间配套成本增加;超临界脂质体制备技术使用的介质是CO2,CO2是惰性气体,具有稳定、不氧化、无易燃易爆危险等优点;
  3. 工作温度低,CO2 临界点是31.1℃,只要在这个温度附近即可以达到超临界状态,对很多热敏性药物尤其有利;
  4. 高压制备、低压分离的工艺特点会自动携走残留的有机溶剂和药物。传统的各种制备方法在前阶段形成脂质体容易,但后续的分离和纯化产品过程就很难,所以整个工艺的大部分时间和成本用于除去残留溶剂和多余药物。超临界制备脂质体技术则是在高压下下形成脂质体,然后降压。当压力降低后,多余的溶剂和药物就随着CO2 离开了系统,自然形成了分离;
  5. 超临界制备脂质体技术是通过化工手段达到超临界状况,控制的是温度和压力,在很大范围内可任意调节,且压力温度的检测控制手段都很成熟,工作条件便于调控,有利于严格控制生产条件,更确保产品达到的质量指标。